初三化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化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三化学教案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原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x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x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原子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确凿证明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原子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原子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x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x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原子图象展示x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x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原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原子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原子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原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x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x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x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x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x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x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x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x化汞及x化汞分子的构成 (x化汞是由x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x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x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x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x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x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过刚才对x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原子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原子的真实存在,可 ……此处隐藏24698个字……化反应
讨论: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
设问:铁在空气中能否发生反应呢?(同学们经常可以看到铁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为什么?)
展示课件2:
先假设:①常温下,铁钉与氧气发生反应生锈。
②常温下,铁钉与水发生反应生锈。
③常温下,铁钉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生锈。
演示探索实验:
学生汇报观察现象:
验证:(3)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生锈假设①不成立。
(2)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明显变化假设②不成立。
(1)试管中刚接触水面的那部分先生锈假设③成立。
阅读P120,学生得出结论:
1、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中,纯净的铁很难和氧气发生反应。
2、常温下,在潮湿的空气中,铁能跟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铁锈。
展示课件3:
铁生锈:主要是铁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
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棕褐色、疏松、易吸水(不除锈,会加快生锈)。
解释钢铁制品因生锈损失巨大,每年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追问: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由生锈的条件去分析,隔绝空气和水……
展示课件4:钢铁的防锈
防锈: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干燥,再采用一些常用的下述方法。
展示:归纳:
小结:
展示课件5:
(相同反应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2.铁跟酸的反应:
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已经知道了铁可以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学生实验:向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已放在试管中),一、三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稀H2SO4,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二、四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HCl,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用手捂住铁与硫酸反应的试管一会儿,并小心点燃产生的气体。
展示课件6:结论
(1)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可与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
(2)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镁、锌的活泼性大于铁,铜最不活泼。
展示课件7:练习一
(1)铁丝与盐酸反应中,铁()进入溶液中,()从溶液中逸出。铁丝取出后,质量(),溶液质量()。
3.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学生实验:向试管中放入小铁钉(5根),加入3mL硫酸铜的溶液(或向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丝或小刀等)。
学生:
观察、回答:
说明、解释:铁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将铜置换出来。
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讨论:质量比5663.5
再次说明:铁比铜活泼(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而铜却不能把硫酸亚铁中的铁置换出来)。
展示课件8:练习二
(2)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被溶解进入溶液,()从溶液中被置换出来,覆盖在()表面,使铁丝的质量(),溶液质量()。
阅读P121:古代“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师生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置换反应等。
讲述:相同物质的铁与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同,如果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铁跟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反应,均生成硫酸亚铁,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讨论题:
(1)如右图所示,在一盛有水的试管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请问:在a、b、c三处,哪一处最容易生锈?
(2)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到平衡,各注入相同质量的稀硫酸,然后在左边烧杯中放入一块铁,右边烧杯中放入同样质量的锌。铁和锌全部溶解,问:在溶解过程中至完全溶解后,天平的指针有何变化?为什么?
评价反馈题:(另附)
作业:
1.继续观察、研究“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索”,根据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锈提出建议。(2周后交)
2.P122(1)填在书上。(2)(3)(4)做在练习本上。
初三化学教案15教学目标
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