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5 11:36:47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1

在教授《我与地坛》时,面对学生不理解父母,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我没有批评这些同学,而是表扬他们敢于坦露自己的所想,我想:如果就此辩论,无异于空洞的说教。我立刻话锋一转,说道:“看来,你们的父母都不如史铁生的母亲爱他啊!我们现在就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看看史铁生的母亲是怎样爱她的儿子的,把你认为最能感动你的句子或细节找出来。”接着,我又说,母亲是爱儿子的,这是谁体会到的?其实儿子也是爱母亲的,爱是双方的,正因为有爱,所以儿子才去设想母亲的心理,才会痛悔自己的倔强与羞涩,才会想写小说回报母亲,让母亲骄傲,才会在事业有成之后到地坛去,整日怀念母亲。那你的生活中就没有父母给你的点点滴滴的爱吗?在你抱怨父母没有给予你爱时,你是否用心体味过父母给予你的爱,是否为报答他们的爱做过些什么?

这一节课上到这个地方,学生情感已融入作者的文章中,有不少同学已眼含泪水,有的同学低头不语,有的同学瞪眼望着远处,茫然若失,我趁热打铁,鼓励他们把淤积在内心的话倾吐出来。面对我们自己的母亲,你想对她们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成一封信,给你的父母,在你与父母之间搭一座爱的理解的桥梁。

1、以前,我在教授这样的课文,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总以为这与语文无关,往往忽略或进行一些空洞的说教,草草了事。通过这堂课的对话教学,我深深认识到新课程把语文课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多么必要。语文教学让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走进学生的内心,融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永恒的精神财富。

2、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还深深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教师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运用讨论、对话等教学方法,善于调控课堂气氛,联系现实生活,拓展课文容量。力求课堂教育把学生的心灵触动起来,使学生参与教育活动,营造和教学内容、教学风格相吻合的教学气氛。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

3、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还要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课堂设计上做了如下安排: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让学生找出感动你的句子。以体现母爱为主线,让学生体悟母爱的伟大就体现在“点点滴滴之间,平平凡凡之中”。引领同学们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引起心灵的碰撞。让学生的情感和认识得到提升。此时:“母亲,我想对您说……”这个设计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因为有了前面那么多的感情铺垫和渲染,学生们正沉浸其中,因此,才会那么动情、流泪,发自内心地诉说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在学生与父母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进而体会人间真情。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2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诵读——体悟”法,诵读学生很投入,可是对文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体悟到。学生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能从地坛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我要求学生从第5、7节的描写中寻找答案,费了不少时间。分析第二部分时学生虽诵读了,但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不到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和伟大而深切的母爱。我建议学生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和思考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不能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带到文本中去,再有就是学生缺少那种人生经历,不能和文本产生对话。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生生活中情感缺位了。他们对父母为他们付出的一切已经习惯了,他们已经溺死在父辈爱的潮水中了。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了。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3

三年前,我上《我与地坛》第二部分,这是写母爱的至情文章,当时把一个班多数学生都上哭了。今天再上《我与地坛》,没有把一个学生上哭,两种上法相去甚远。

上届上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体验母爱,珍惜母爱”,我的教学环节紧紧围绕着这个目标。事前,我印发了表现母爱的现代散文《疯娘》,不少学生都看哭了,这就为上课打下了基础。然后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听示范朗读。那是一次朗诵比赛的录音,情感表达十分充分,煽情性很强;听完之后,我叫学生寻找反映母爱最感人的细节,并联系自己的母亲谈谈感受;然后是看史铁生的忏悔,谈谈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一个女生站起来谈自己的母亲,谈着谈着就哭了。她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母亲,以前没有充分理解母亲。这个女生声泪俱下,说得动人,于是一个接一个的,谈起来就哭了。有个学生站起来谈了一句话,就哽咽着说不下去了,只好坐下。我也被感动了,谈起了自己年轻时的轻狂,对母亲的不理解,以及现在的后悔。最后,我们在静听《懂你》的歌声中结束了这堂课。现在回忆起来,那堂课还记忆犹新。

今天上再次上这篇课文,我的教学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除了“体验母爱”以外,我还确定让学生深入认识母亲的爱以及怎样表达对母亲的爱。在深入认识母亲的爱上,我链接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对他的母亲的爱做进一步的认识,然后把母爱推广到动物世界,指出母爱是一切有生命的动物的共性。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该怎样回报母爱。最后在《烛光里的妈妈》的歌声中结束。

两次上课,结果不同,我有以下反思。

一、为什么会有哭和不哭的区别,教师的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次的设计有让学生谈自己对母爱的误解,而今的忏悔,容易让学生说动情;第二次的设计中已经没有这个环节了,取而代之的是链接《秋天的怀念》,然后加入了理性的分析,学生已经没有宣泄自己情感的时间和空间。第一次上课的课前准备也很注重情绪的预热,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情感就爆发了,第二次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准备。

二、一定要让学生哭吗?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除了情感态度外,还应该有价值观,还应该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一堂课仅仅突出情感体验,是否就一定成功?少一点情感的宣泄,多一点理性的思考,有什么不好?情感的流露,受情境的影响很大,如果没有那样的情境,就没有那样的氛围,而情境的.创设有时候要受到条件的限制。这次上课,处于半期考试前夕,后天就要考试了,学生的情绪状态应该是进入考试的心理准备的,不宜过多让他们的情绪激动,《疯娘》一文已经印出来,但我没有事前发给学生,也处于这样的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哭还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不是有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述自己对母亲的误会然 ……此处隐藏4166个字……,“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 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7、你是否能总结一下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作者回忆母亲,深深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作者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韧的伟大的。作者最为痛惜的是母亲早逝,仅仅活了四十九岁,再也看不到儿子的出息。作者对文学成就的追求,为母亲也是一个动机,母亲却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一天,没有看到儿子作品获奖的一天,未能分享儿子的快乐。作者对母亲的悼念真是魂牵梦绕,痛切心肺。

小结:

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作者对母亲理解的过程,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抒情层次:

首先,课文写母亲“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顺从儿子的任性,宽恕儿子的烦躁,这不是溺爱而是尊重,她试图从尊重入手接近儿子的心灵,从而了解儿子帮助儿子。然后,作者写母亲内心的斗争。母亲是矛盾的,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忧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做对了选择,使史铁生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再就是写儿子对母亲的回报。同朋友一样,史铁生也想让母亲为儿子骄傲;同朋友不一样,史铁生的母亲死在49岁。这样情况就倒了过来:曾经叫母亲操碎了心的儿子,现在该为母亲心碎了。于是史铁生开始反省自己,在可能有过的许多追悔莫及的事中,他写了一件,听任母亲找不到自己而不开口叫她,他沉痛地说“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这是永远无法补赎的错误,谁都不会怀疑史铁生的真诚。

最后,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可以想象,作者将永远带着对母亲的怀念,背负着母亲的期望,继续探索他的人生之路。

8、“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课文最后的这句话中的“车辙”“脚印”都是可以有象征意义的,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从对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作者经过在地坛公园的长时期静思,参悟了人生的意义,那么“车辙”就可以看作他心灵求索的轨迹,这条轨迹肯定是十分复杂的,有直有曲,有进有退,有交叉有重叠,密密麻麻,错杂纵横,直到最后,作者才完成了他思想的第一次涅槃。然而,这结果可不是史铁生独立完成的,也许他曾经这么认为过,但后来他明白了,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他的每一次绕行都没有把母亲甩下,每一次挣扎都带给过母亲忧虑的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路的。

现在,史铁生终于明白了母亲在那个阶段的作用,这是他的第二次涅槃。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第二部分写母亲。他爱地坛,更爱自己的母亲,尤其体会到母亲的痛苦与无尽的关爱以后。

开始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以后,母亲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于是就有了对母亲重新认识,以及对母爱的更加细心的体察。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自己,可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只默默地承受,用无私的母爱包容着儿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儿子走出阴影。但是她终于没等到。儿子成功之日,多么渴望和母亲一起分享。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于是,他又摇着轮椅来到这古园,他反复地想,为什么母亲不再等两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复想着同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就像他当初反复思考生命与死亡一样。这时候,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他心中“渗透得深彻”,而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鲜明而深刻”,从而使他对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7

这堂课的目标定位就是体悟母爱,感悟生命,课型设计为诵读课。《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是篇有很厚重的沧桑感的散文,节选的第二部分主要还是体现在对“母亲”的解读上。当时设想就是想通过诵读去理解去感悟,想要在“读”字上下功夫的。但选文较长,读完一遍需12分钟,一堂课也只能读三遍,因此,在课堂设计上作了如下安排:第一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让学生找出感动你的句子。第二遍为分线取舍朗读。重点读了文中第二、三、八节,以体现母爱为主线的。让学生体悟母爱的伟大就体现在“点点滴滴之间,平平凡凡之中”。第三遍是教师的配乐朗读。目的是引领同学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引起心灵的碰撞。在前面三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情感和认识得到提升。此时“母亲,我想对您说……”这个设计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因为有了前面那么多的感情铺垫和渲染,学生们正沉浸其中,因此,才会那么动情,流着眼泪,发自内心地诉说自己对母亲的感情。能让学生读出眼泪,是我设计这堂课的最终目标。

在很多时候,感人的文章是要去读的,惟有读才能更好地去体味,去感悟。整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读”还不够充分。教学目标中最后一条“启迪人生”已来不及深化。在“母亲,我想对您说……”这个环节后,结合谢尔盖叶赛宁(俄)的《给母亲的信》,让我们同学感受到自己的文字也如同诗人一样有感情,有诗意。但最后这个环节因时间的匆忙而没有做充分,这是非常遗憾的。

语文课堂要充满朗朗的书声,语文课要成为学生最感动的课,我奋斗追求的目标就是要让语文课充满爱。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8

《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我用了两个课时。在上第二个课时“我与母亲”这一部分时,由于我的嗓子有点哑了,于是就想着自己少讲一点,也给个机会,让学生多讲一点。

“我与母亲”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体悟到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讨论母亲在史铁生心目中的形象,要求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对于讨论,学生向来是很喜欢的。热闹地讨论之后,学生也能踊跃发言。基本上,学生都能从原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但是,学生对于母亲的形象,仅仅只是说“对儿子无私的、伟大的爱”。抓住这点之后,无论找到什么句子,都是说明了母亲这样的形象。

学生能找到关键的句子,这很好。但是,对于文本的解读还是不够的,不能从某一个具体的句子出发来分析人物形象,这是我需要去引导的。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